来源:快资讯2020-01-24 08:42:00 热度: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无人机登上战争舞台,空战平台趋于无人化

LX A i 中 国 网 Q

随着微电子技术、智能技术、传感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以及虚拟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飞机在目标识别、精确导航定位、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递、小型机载武器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获得突破,以无人侦察机为代表的高度智能化、自动化无人机将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无人作战飞机的发展也得到了难得的机遇和前景。

美军无人直升机,资料图

早期的无人飞机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只能作为侦察机用来进行空中观察和观测,以获得敌方的相关信息情报。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高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无人机的技术性能和作战使用范围得到了不断的扩展。

目前,世界各国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用途各异的信息支援无人机。

美军无人机,资料图

美国海军无人机,资料图

反辐射无人机,资料图

美军全球鹰无人机,资料图2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强国在继续大力发展信息支援无人机的基础上,已经投人巨资开始着手无人作战飞机的开发和研制。

美军B-2隐身轰炸机,资料图

美军将无人作战飞机能够大显身手的领域概括为"3D"环境,即枯燥( Dull )、恶劣(Dirty )、危险(Dangerous )。在这些恶劣的作战环境中,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和飞行员本身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而无人机则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在美军的转型计划中,无人作战飞机已经被列为美军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海军将主要性能指标确定为,不经空中加油的航程达到1300海里,有效载荷(包括弹药和传感器)为2040公斤,能在1000海里的范围内滞空2小时,具备舰上或陆地起降能力和隐身能力,能够对敌方高价值、时间敏感等目标进行持续的侦察和快速、致命的打击。空军最看重的无人机作战应用,是在战争中作为有人驾驶飞机的补充,利用其硬摧毁和电子攻击手段压制敌方的一体化防空系统,为有人驾驶飞机执行空中打击任务提供有效支持。

美军X-45A无人作战飞机,资料图

美军无人作战飞机的开发研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国防部会同空、海军联合研制X-45A空军型和X-47A海军型无人作战飞机。X-45A空军型主要用于执行压制敌防空系统的作战任务,由美国波音公司承造,第一架样机2002年5月在爱德华空军基地首飞,成功地测试和验证了飞机品质和飞行控制软件。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作战任务的需求以及科

学技术的发展,美军随后又提出改进计划。与原型机相比,X-45B采用了新的矢量发动机,机身90%以上使用复合材料,在机身两侧设有武器舱,可携带450公斤重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或挂载6枚110公斤的炸弹、小型空射诱饵和低成本自主攻击系统等多种武器。

美军X-45C无人作战飞机,资料图

第二阶段由国防部合并空、海军项目,成立了统一领导的办公室进行开发研制。2003年12月,新研制的X-45 C通过中期设计审查,并在2006年首次试飞,2009年批量生产。X-45 C空军型外型为大后掠角、无尾翼设计,翼展15米,配装最新的F404-GE-102D矢量发动机,装有多种电子侦察设备、合成孔径雷达和多功能武器舱,可携带2000公斤的武器载荷,采用隐身材料制造,自重为16300公斤。

为打破美国的垄断,法国已经与欧洲的希腊、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签署协议,联合开发耗资3元的"神经元"无人战斗机。2005年6月,外型怪异、全身涂成黑色的"神经元"无人战机的模型在第46届巴黎航展上首次亮相,受到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该飞机的气动外形酷似美军的B-2隐身战略轰炸机。机身长约10米,翼展约10米,空载重量约3. 5吨,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吨,有2个弹舱,可内挂激光制导和GPS制导炸弹。按计划,"神经元"在2009年实现首次飞行。

美军神经元无人机,资料图

美军捕食者无人作战飞机,资料图

二是空中平台。空中无人机搭载平台将会采用核动力装置在平流层上飞行,平台采用高度自动化技术控制,可搭载数十架无人战斗机进行环球巡航飞行,根据需要可实施对地、对空、对天攻击,既可单独执行作战任务,也可与天军配合作战。

美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资料图

一是占频现象多。

如"全球鹰"或者"捕食者"的飞行高度多在万米以上高空,主要靠卫星进行通信联系,没有很强的太空通讯实力是无法实现的。即便是美国,也需要发射一个全新的近地小卫星全球通讯网才能大规模应用。另外,虽然大型无人机功能多、性能强劲,但其作战出动所需要的后勤支援远比有人机多,综合费效比也是数倍于当前的有人战斗机打击系统,且自身防御能力不强。

二是大量应用会造成空域管理混乱。

以美军为例,目前由于三军各自发展的无人机很难纳人一个整体空中控制体系之中,特别是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发展的一系列一次性无人机投入战场后,空域的飞机数量多且识别困难,必然会使无人机与空中和地面指挥中心、无人机与有人飞机之间乃至无人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频繁、复杂。如何保证高速数据链的带宽足够大、抗干扰和保密能力足够高、覆盖范围足够广,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空天一体作战学》,蔡风震,田安平,解放军出版社;

《空中国防论》,米切尔,解放军出版社;

《美军网络中心战》,冯忠国等,解放军出版社。

LX A i 中 国 网 Q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