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发很忙。他是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的种粮大户,他管理的胜农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江西总共种植48万亩水稻;他在余江这个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担任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他还有一支“无人机兵团”,48台无人机穿梭在鹰潭各地的农田里。
“无人机刚结束了作业旺季,这几天我要把飞手组织起来搞搞培训,总结下今年植保过程中的经验。”刘志发告诉记者,得益于无人机作业“全覆盖”,水稻又要丰收了,早稻平均亩产达1150斤,晚稻亩产预计在1300斤。
刘志发是个“80后”,满打满算还是名“年轻人”。但是说起种粮食,他却是位不折不扣的“老人”——2003年,刘志发20岁时,就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当时面积只有260亩,但在鹰潭已经是最大的了。”刘志发觉得,与以前相比,现在种粮食,规模更大、手段更先进。
这两年,刘志发把种粮的重点放在了建立无人机和飞手队伍上:“无人机作业效率高,每亩能节省农药费用8元,但投入大、维护成本也高。”
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他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西余江支行办理了“鹰工贷”贷款,每年20万元的额度缓解了部分资金压力。刘志发告诉记者,一台无人机的售价为4万至6万元,但这还只是前期投入,更花钱的还在后面。
“理事长,真不好意思,飞机被撞成了碎片,要不我赔一架,从我工资里面扣。”刘志发清晰记得,第一次炸机,飞手跑过来认错的场景。不过刘志发对无人机这种新事物很坚定,他也给飞手吃了“定心丸”:“放心飞,坏了还有备用机,再不济撞到第三次再赔嘛。”刘志发告诉记者,尽管每年维修费用高达五六万元,他还是鼓励飞手大胆飞。
胜农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于2014年,如今,联合社成员可以享受到无人机服务优惠价。“针对联合社成员,我们的作业价格是每亩5元,非成员的价格则是每亩8至10元。”刘志发介绍,除去飞手的工资,合作社进行的无人机作业实际上不赚不赔,他更看重的是无人机节省下的时间和农资。
“未来我希望5G能够覆盖到农田,这样就可以操控更多的无人设备,种粮更高效。”刘志发盘算。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