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导读:芝能智芯出品高通在2025年AWE USA现场展示的智能眼镜,首次实现了在设备端完全运行的生成式语言模型(SLM),也代表生成式AI技术正逐步脱离对云端的依赖,转而走向边缘计算设备的本地部署。依托新发布的骁龙 AR1+ Gen 1平台,实现了计算架构和功耗效率的突破,下一代智能眼镜将在轻薄化、交互智能化以及多模态感知能力上迎来飞跃。我们将从技术路径与系统集成两个角度,探讨智 ......芝能智芯出品高通在2025年AWE USA现场展示的智能眼镜,首次实现了在设备端完全运行的生成式语言模型(SLM),也代表生成式AI技术正逐步脱离对云端的依赖,转而走向边缘计算设备的本地部署。
依托新发布的骁龙 AR1+ Gen 1平台,实现了计算架构和功耗效率的突破,下一代智能眼镜将在轻薄化、交互智能化以及多模态感知能力上迎来飞跃。
我们将从技术路径与系统集成两个角度,探讨智能眼镜设备端AI的发展脉络与挑战。
Part 1 边缘AI推理落地:
骁龙AR1+平台架构与性能剖析
现场演示的核心技术基础是骁龙 AR1+ Gen 1平台,实现了在智能眼镜这一受限形态设备上,运行完整的小型语言模型(以LLaMA 1B为代表)的能力。
这标志着本地生成式AI从理论走向应用,对算力、能效比、热管理和模组集成提出了全新要求。
AR1+ Gen 1芯片在工艺层面采用台积电或三星代工的先进节点(可能是6nm以下),具备多核异构计算架构,包括高性能CPU核心、低功耗AI专用NPU、ISP(图像信号处理器)以及低延迟音频子系统。
相较前代产品,其尺寸缩小了26%,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佩戴舒适度,也使得散热更为可控。
◎在能耗方面,AR1+平台结合了动态电源管理与时钟门控机制,能够在推理任务不活跃时关闭部分核心以降低功耗;
◎而在运行SLM的高负载阶段,则通过优化AI调度器最大化吞吐量,保持实时响应能力。
系统峰值功耗预计控制在2W以内,这对没有主动散热的眼镜设备至关重要。
在AI推理部分,AR1+集成的NPU可提供数TOPS级别的整型(INT8)计算能力,并支持压缩后的模型如LLaMA 1B在本地运行。
为了适配眼镜终端的内存带宽限制,模型通常经过量化、剪枝、分段执行等前处理优化,以在512MB到1GB的RAM范围内运行。
此外,高通还提供了深度融合的AI SDK,便于开发者进行任务调度、资源隔离与多模态数据接入。
这类本地AI推理能力消除了对网络连接的依赖,带来了极低延迟和更高的隐私保护优势,也显著减少了与云端交互的能耗开销。
这种分布式AI架构,不仅提高了使用连续性,还为智能眼镜在非联网场景下的实用性打开了全新空间。
总结要点:
AR1+ Gen 1平台的突破在于用有限的体积实现了完整SLM的本地推理能力,同时保持低功耗与高集成度。这一进展为边缘AI提供了现实落地的范式,尤其适用于智能眼镜这种对重量、功耗和热控制极为敏感的终端形态。
Part 2 多模态感知与空间交互:
智能眼镜的系统级能力演进
除了AI本地推理能力的提升,AR1+平台还在图像处理与多模态融合上做出了系统性增强,使智能眼镜不仅能“听懂”用户的语义需求,更能“看懂”用户所处的场景。
在成像系统方面,AR1+支持与高端智能手机相当的图像传感器模组,具备多通道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可实时处理HDR、低照度增强、景深推断等任务。
平台同时具备VSLAM(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能力,使眼镜能实时构建佩戴者所处空间的三维语义图景,为AR叠加、手势识别和空间导航提供支持。
结合NPU与ISP的深度集成,AR1+支持多模态输入融合,包括语音、视觉、环境声音和传感器数据。
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机制,智能眼镜可以识别用户注视的物体、所处位置乃至环境光变化,形成上下文感知能力。
这是AI助理主动服务的关键基础。例如,在演示场景中,用户仅需发出“帮我准备一顿意大利宽面”的语音指令,系统即结合摄像头识别的货架内容与用户历史偏好,主动推荐材料并显示在镜片上,完成从感知到执行的闭环。
AR1+支持与其他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戒指、甚至汽车信息娱乐系统)协同工作,构建个人终端网络(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
这意味着AI助理不再局限于眼镜本体,而是可以感知并调度整个生态内的资源,提供更具连贯性与个性化的服务。
空间交互层面,高通已开放XR SDK与合作伙伴共享,支持手势识别、眼动追踪、空间锚点绑定等高级功能,为构建沉浸式交互体验提供底层支持。
在未来,智能眼镜可以通过“空间理解+语言模型”的融合,主动识别并回应用户意图,实现真正的端到端智能代理。
总结要点:
AR1+平台不仅为本地AI推理提供计算支撑,也构建了完整的多模态感知与空间交互体系,使智能眼镜具备主动感知、理解和执行用户意图的能力。系统级能力的提升,是智能眼镜从“配件”转型为“个人智能中心”的基础。
小结
高通AR1+平台的推出及其在RayNeo X3 Pro上的落地演示,智能眼镜从外设配件走向独立智能终端的关键一步。
生成式AI的本地运行克服了算力与能效的约束,也在使用逻辑上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生态系统不断扩展,包括Meta、Rokid、XREAL等厂商纷纷加入,未来的智能眼镜将不再仅仅是信息显示工具,而是整合计算、感知、交互的复合智能平台,用户将从传统的手持设备过渡到更加自然的佩戴式交互方式。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