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科梧桐2020-08-11 07:00:00 热度:

三种职业,在未来将会成为风口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原标题:三种职业,在未来将会成为风口

一、最近,我在网上注意到两个新闻,让我很惊讶。

一个是“广东医用配送智能机器人,出发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

另一个是“疫情期间,南京钟鼓楼医院请人工智能医生来帮忙”。

为什么这两则新闻让我震惊呢?

因为我没想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这么快,连护士、医生这些基本需要人力的职业,也可以让人工智能来帮忙。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在银行里面做柜员的,年前跟我说被裁了。

我当时问她:为什么这么突然?

她说:

现在很多银行都配备了智能柜员机,她认识的一些大堂经理,甚至理财经理都失业了,因为在手机上就可以办理业务和买理财产品。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人工智能取代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现在没想到,竟然自己也被取代了。

我对朋友的失业不胜唏嘘。

但我想了一下,朋友被人工智能取代,其实是大概率的事情。

因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从人类的行为中找到规律,编制成算法,让机器从海量的数据里学习,再作出决策。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中,存在这大量重复性、而且有明确流程和目标的行为,那机器就能通过学习,模仿甚至超越你。

像搜索、记忆、整理和数据分析这些技能,机器有更强悍的大脑,取代人力几乎是必然。

那有哪些技能难以取代呢?

有科学研究表明,主要有三类:

  • 社交智慧、
  • 创造力、
  • 感知和操作能力。

“社交智慧”包括谈判、教育、洞察能力,“创造力”包括审美、创作能力;而“感知和操作能力”是指在复杂情况的协调操作能力。

这三种能力机器取代不了,因为本质上“与人密切相关”。

比如说小学教师,就是“社交智慧型”职业,机器可以模仿老师教学、传递知识,但无法代替老师的“育人”职责,而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

至于像作家、设计师、科学家这种需要动用主观情感和创造性思维的,机器也很难替代;

而“感知和操作能力”,你也许会有点疑惑,机器在动手和操作上,难道不比人要缜密?

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指面对一些复杂情况,不能按照一套程序走到底的。

比如说美容师、医师、飞行员等等,他们每次碰到的,都有可能是特殊的情况,可以走程序,但主要靠经验。

这三种职业类型,非但不会被取代,而且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可以如虎添翼。

像小学老师,我认识一个朋友,经常说批改试卷人手不够,板书写知识点又比较费时间。

现在学生们基本在家线上学习,她说用互联网教学,省去了很多板书和批改作业的时间,她可以有更多时间来备课和提升直播效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每一种职业,在每一次社会遇到挑战和变革的时候,都有机会和缺陷。

你要做的,是要看清楚这次疫情给哪些职业催生了新的机会,这样才不至于被裁员的大潮裹挟而去,而是顺势而上。

二、“爱美”成为标配,女性更能找到机会

如果说疫情对什么行业影响比较大的话,医美行业应该算一个。

因为医美行业是服务行业里面的垂直领域,这个春节,还哪有人敢去美容院呀。

的确如此,但是你要留意到,这个行业却是一个“低频消费”的行业,类似房地产。

你不可能每天都买房吧,你也不可能每天都做医美整形。(关于房地产板块的看法请戳(《疫情后打算买套房?真的不是说买就买那么简单!》)

这种“低频”行当,疫情期间反而是大家潜伏做决策的期间;

等到疫情结束,购买决定都下了,还不都跑出来执行吗?

据中国医美第一股新氧科技的负责人表示,

虽然表面上整个行业处于“冰霜期”,但app后台显示,DAU(每日活跃用户人数)反而达到爆发的水平。
很多用户利用宅家的时间选适合自己的项目,相信疫情过后就会重新迎来行业爆发。

不得不说,医美行业就是一个“延迟受益”的板块——生命力很顽强!

比如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专业的美容机构工作,年前跟我说,找她做微整形的女性,从元旦一直排到了除夕。

从消费者来看,30岁以下年轻女性占了一大半,最小的还有中学生。

我忍不住问她:整形真的这么火吗?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整形失败、闹医患矛盾的案例经常可以在电视里看到,大家对医美项目还比较警惕。

朋友纠正了我这个观念,她说:

现在医美行业确实良莠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医美服务现在已经成了年轻女性的‘快消品’。
在18到40岁女性中,医美用户渗透率已经达到了7.4%,也就是说,每13个年轻女性,就有1个做过医美项目。

我不禁感慨,女人对美的执著,的确为GDP贡献了很多力量。

所以说,做“颜值生意”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三、你越懂“孤独”,越能撬动财富

前段时间宅在家里,感觉挺无聊的。

前几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晒照片,竟然是塞班岛!

我既妒嫉又好奇,问她:怎么去塞班岛了?

她说:“春节前就已经去了,打算度假大半个月,等疫情缓一缓再回国。”

这个朋友,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老板。我问她,现在公司不用打理吗?

说,她们公司虽然有几十号人,但因为多数是线上业务,而且团队的人老早就习惯了线上办公,所以几乎没有影响。

我其实挺羡慕这种实现财务自由的成功女性。她们似乎什么都不缺,最缺的,或许是陪伴。

我问她:“你现在30多岁了,不急着找对象么?”

她说:“对象是要找,但要对的上胃口。现在的我,不会将就。何况,家里还有一对子女陪着我呢。”

她所指的“子女”,是一条狗,和一只猫。

我发现,现在好多年轻中产女性家里,猫和狗,都几乎成了生活必需品。

比如2019年,你猜“双十一”最受欢迎的进口商品是什么?

是猫粮。

现在的年轻群体,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是高收入,就越倾向于过独居生活。

Ta们似乎什么都不怕,唯一怕的,也许是内心的“孤独”。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你越懂ta们的“孤独”,你能赚到的钱,就越多。

除了前面说的猫粮,还有“心理咨询师”,这个前些年比较火的职业,也有很大机会。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现在的年轻人一边比较自恋、自我、不愿意合群,另一边又害怕孤独,就很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其实,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城市高度扩张,社会普遍都出现了心理亚健康状态。

针对这些亚健康状态,心理咨询师就派上用场了。

据数据统计,现在有五年经验以上的心理咨询师,月收入基本在2万元以上,在其他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平均年薪还达到惊人的8.7万美元。

比如从事自媒体,写文章、做网红直播,甚至,如果有资金有眼光的话,可以开一间文创小店。

日本的茑屋书店,当时就是摸准了这种群体心态,把书店从线上开到线下,给用户提供各种各样阅读和生活体验,最终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所以说,每一个个体,只要你摸准了当下的趋势,都能找到自己的赚钱机会。

疫情无情,但你要坚信,黑夜之后总会迎来黎明。

希望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赛道。

(来源:维小维生素 侵删)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