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封面人物
与四年前接受本刊专访时一样,唐立梅依旧热情、开朗,谈起不久前结束的南极之行滔滔不绝,感慨多多。不同的是现在的她做了妈妈,言语之中更多了一份母性的温柔。
恩克斯堡岛的流连
唐立梅的名字随着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结束再度热起来,相关的标题很醒目:“曾随‘蛟龙’潜海,又乘‘雪龙’破冰——国内首位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两项经历的女科学家居然是80后!”光环的背后唐立梅还有另一种身份:南极科考队党支部委员。而5月18日,她以一名共产党员和科学家的身份与电视主持人敬一丹面对面,回忆曾经的初心以及为之奋斗的经历……
别人入党是“争取”,唐立梅则是“推荐”。因为帮助同学,热心班级事务,她以高票当选班长。学校辅导员觉得“这是棵好苗子”,特别推荐培养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她用行动努力成为了一名党员。那一年她24岁,正在昆明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入党宣誓的那一刻她至今不忘,“很庄严,很神圣,感觉自己忽然成长了很多。”
从此“成长的感觉”如影相随。此次南极科考唐立梅原本并不在其列,但事事努力的她不肯放弃这样的机会,最终凭借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如愿登上了“雪龙号”。南极科考历时165天,但真正留给唐立梅野外考察的时间只有两天。必须争分夺秒。当她从直升机上降落,踏上恩克斯堡岛的那一刻,便如同敲开了阿里巴巴的大门。那些在岛上沉睡千年的石块,在她眼里统统变成了珍宝,“恨不得每块都带回去研究。”唐立梅一向“贪心”。2013年,她随“蛟龙号”前往西太平洋科考,在下潜过程中,看到了灿若烟花的海底世界。那一刻,像购物狂进了大商场,沉积物、磷块岩、结壳、冷水珊瑚……但凡见到的标本她都想收入囊中。
与绮丽多变的海底不同,冰雪覆盖的恩克斯堡岛景色单调,岛上唯一带有色彩的是那座翠绿色半圆形苹果屋——那是极地探险人的紧急避难所。当时南极正值夏季,但日间气温仍在0℃徘徊,一脚踏下去拔出来就是一个深深的雪窝。雪下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硬而湿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尽管如此,唐立梅还是把恩克斯堡岛跑了个遍,最后采集的岩石样品实在太多,背不动,索性堆成一堆,插上一面小红旗做标记,接着又往山上爬继续采。“毕竟来一次南极不容易。”直至极地的夜晚来临,她才恋恋不舍离开。夏日的南极并无落日,夜晚仍是明亮的天光,但气温会急速下降,而接她返程的直升机已经在苹果屋顶盘旋降落……
如此的节奏一天下来让唐立梅腰酸背痛。岛上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普通陆地的三倍,厚重的“企鹅服”加上背负的岩石样品让男队员都喊累,皮肤也被强烈的紫外线晒成了虾红色。不过唐立梅很兴奋,带回来的每块岩石都被她摩挲了一遍,“很幸运,这些花岗岩、辉长岩、辉绿岩都是意外获得的最新样品,可以借此了解南极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演化。”而恩克斯堡岛也将是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新建站所在地,为科考站建站提供第一手地质资料,正是她此次南极之行的主要任务。
当然收获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满足。恩克斯堡岛尽管一片冰雪,也有典型的极地风光:
蓝天绯云,
阔海浮冰,
阳光投射冰山上,
折射出冷艳的光芒……
在岛上能与憨态可掬的企鹅零距离接触,
“它们排着队,很有秩序,时而直立,时而匍匐,走起来摇摇摆摆,像蹒跚学步的婴儿。”当晚唐立梅发了一条朋友圈,图文并茂记录了这次考察:“一大早出发,跑了一整天,晚八点乘直升机返回船上。其间企鹅前来探班……难得的经历。纪念。”
女神与女汉子
对于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唐立梅来说,南极之行不是第一次远洋出海。虽然是“熟客”,但大海并不给面子,依然来了不折不扣的“下马威”。当“雪龙号”穿越魔鬼西风带时,狂风掀起的巨浪将威武的大船变成了一叶扁舟。“船晃得太厉害了,桌上的书哗啦啦往下掉,脸盆在地板上划来划去。”唐立梅将随身携带的拉杆箱用一整箱八宝粥挤在角落固定,结果“它不听话”,也跑出来凑热闹。船上一大半人都趴下了。唐立梅觉得自己是“老资格”,硬撑着,却没撑住。头痛,恶心,呕吐,天旋地转……
如此在风浪中穿行了一周。渐渐地,船不晃了!大海像被施了定身法,一夜之间变得风平浪静。那一晚,唐立梅睡得很香。早起朝窗外一望:海面都是浮冰,空中静静飘着雪花,“世界仿佛睡着了。”闯过魔鬼西风带,“雪龙号”终于抵达了南极,几乎所有人都奔向了甲板,目光所及都是冰的世界。
巨大的冰山姿态各异,
棱角分明,洁白耀目,
而沉入海中的部分
则保持着大海的湛蓝。
有些浮冰边融边冻,
周边形成浅浅的圆弧,
远远望去,
像一片片大大的荷叶……
唐立梅拿着相机却忘了拍摄,“能看到如此美景,再辛苦也值!”
一直在大海漂泊,远离陆地与尘世,日子一定很寂寞吧?“还好,蛮充实。”唐立梅摇着手比划,
“单调固然有,但更有新奇。
穿越赤道时,
会看到飞鱼在海面跳跃,
鲸鱼逐船而行,
海豚相互嬉戏……
在南极,
企鹅会来探班,
海豹赶来做客,
贼欧飞来觅食……”
船上党支部定期召开会议,作为支部委员她发言总结做笔记,忙得不亦乐乎;“雪龙号”还开办了南极大学,唐立梅有幸成为第一位特聘教授;但凡有队员过生日,船上都会举行热闹的party,她和几位女队员便脱掉科考服,换上裙子盛装亮相,而轻点朱唇淡扫蛾眉的那一刻也让科学家秒变为女神,赢得一片点赞!
待重新穿上科考服,女神又成了女汉子。南极天气和海况条件复杂,科考活动随时都有变数,条件许可时都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队员之间彼此有分工有合作,生物拖网、CTD(温盐深仪)采样……唐立梅都参与其中,她还能站在甲板上,稳稳地操作A型架起吊设备。
危险和辛苦是肯定的。到处都是浮冰,冰缝就像张开的嘴巴,随时可能把人吞掉。“在南极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而对于探险者来说,“南极的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后一步。”还有航行中不断变化的时差,将人的生物钟彻底打乱,颠倒黑白是家常便饭。有时冰山看够了,直升机也坐晕了,想家的心就有了。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立马又来了精神,“责任永远是第一位。”有次科考作业唐立梅居然连值了五个夜班。怎么坚持下来的?“使命感!”她想了想,又补充:“还有喜欢!”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对于喜欢的东西唐立梅有一种执拗的坚持。像许多孩子一样,她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小学时数学老师要求大家放学后找一些东西做三角形和菱形来理解它们的稳定性,结果全班就她一个人做了,为此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三角形果然非常稳定,而菱形就很容易变形。那是第一次从书本到实物,让她领略了科学的趣味。
但学地质并非初衷。中学时她向往浙江大学,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高考失利,一向优秀的她与浙大无缘。她不甘心,继续锁定浙大,希望成为浙大的研究生。然而阴差阳错,浙大再次绕过了她,最终她被调剂到昆明理工大学地质专业,从此与地质结缘。
地质是冷门,尤其对女孩来说,野外考察风餐露宿实在算不得是理想的专业,班里女生少之又少,而隔壁的采矿班直接就是“和尚班”,但在学习过程中唐立梅却渐渐爱上了这个专业。地球迄今已有46亿年历史,而有文字的人类文明最多不过七八千年。目前人类所知的地球奥秘,只是冰山一角。读研期间她曾在海南做地质调查,尽管每天热得汗流浃背却其乐无穷。对地质的兴趣令她有了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她再次将目光投向浙大。这次她笑到了最后,如愿成了浙江大学地质专业的博士生。
一次,学校请来两位海洋地质学家作学术报告,精彩的讲述及形象的演示,让坐在台下的唐立梅瞪大了眼睛。“你能想象那么幽深的海底还有那么多奇妙的生物吗?还有海底的黑烟囱,蒸汽腾腾,烟雾缭绕,丛烟林立,原来那都是海底喷泉啊!”唐立梅着迷了,决定调整专业方向,由陆地地质改为海洋地质。毕业后,她成功就职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让她高兴的是“党员”成了入职的加分项,“有学问,又是党员,人一定错不了。”就这样兜兜转转,居然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她成了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搞科研、做课题、写论文、跑野外……唐立梅一直在忙碌。感觉枯燥吗?唐立梅说,“任何一个领域到了科研阶段都是枯燥的,但如果你真的钻进去,会发现越来越有意思。而当你读懂了一篇文献,接触到以前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时,真的很开心。”
在普通人眼里,科学家总是有点高冷,有点神秘莫测。但唐立梅会让你完全颠覆这种印象,她爱美爱笑,活泼灵动,随和坦率,如邻家女孩。“科学家并不是异类,我也很女人,很可人,不是吗?”话说得很俏皮。相对来说,知识赋予了她更多的独立与豁达。唐立梅的前辈、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首席女科学家韩喜球曾经说过,“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人。”对此唐立梅非常认同,“在科学的世界里没有性别,工作面前人人平等。”
家人是背后的支撑
作为地质学家能到人迹罕至的极地考察是难得的机遇,2013年当得知自己可以随“蛟龙”号下潜深海时唐立梅兴奋得三天都没睡好。此次南极考察她也向往已久,只是有点舍不得正在咿呀学语的女儿。“据说孩子三岁之前没有记忆,我想她不会记得我曾经离开她那么久。”没想到她错了。五个半月的科考结束,回家第一眼看到女儿,孩子正在甜睡。醒来看到妈妈,小家伙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好一会儿才扑到妈妈怀里,之后便成了妈妈的“膏药”,走哪儿贴哪儿。即使被妈妈抱在怀里,还不停地要“妈妈抱抱、妈妈抱抱。”一看到妈妈出门,便搂着腿不放,嘴里嚷着“妈妈不上班、妈妈不上班……”唐立梅很心疼,孩子并没忘掉她,潜意识里还少了安全感,“现在回来了,要好好地陪陪女儿,弥补欠缺的母爱。”
而女儿的成长也令她惊喜。之前在家时女儿只会说几个重复的单词,现在能说完整的句子了,画册上的水果蔬菜、交通工具也都认识了,数数能数到100了……小家伙进步神速!“这都要归功于家人,尤其是我父亲。”
父亲一直以女儿为荣。女儿是家里第一个党员,也是十里八乡第一位女博士。为支持女儿科考,帮女儿带娃,父亲戒掉了50年的烟瘾,从未做过家务的他成了女儿的全职助理,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除此之外,父亲还要照顾多病的母亲,每次都是把药捡好再放到母亲手上,水杯递到嘴边。“父亲真的很辛苦。”而娃儿在不会叫妈妈时就已经会卷着舌头发姥爷的音了……
丈夫当然也是坚强后盾,每次出野外给她投的都是赞成票,“去吧,否则对不起你念过的书。”两人在读博期间一见钟情,彼此独立,各自精彩。双博家庭除了浓浓的书香味,也不乏寻常的生活乐趣,旅行、爬山、看电影……杭州有西湖,有莫干山,有诸多的人文景观,家居于此,不能让它只是别人远处的风景。闲时唐立梅也和其他宝妈一样,晒娃晒美食,逛街购物,闺蜜聚会……
海洋有着巨大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地球71%都是海洋,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建设海洋强国。作为海洋地质学者,唐立梅觉得生逢其时,“以后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南极归来,她已经在着手整理考察资料了。科考结束,“雪龙号”停靠在上海基地码头,唐立梅在心里默念了一句话:下次再见!
信息来源:《中国妇女》 张素军 原题:国内首位!80后女科学家大洋深潜、极地破冰,独家讲述南极奇遇
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