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1-04-01 00:00:00 热度:

315“偷脸”事件追踪:摄像头遮挡品牌接着用!美妆、奶茶店通通沦陷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315“偷脸”事件追踪:摄像头遮挡品牌接着用!美妆、奶茶店通通沦陷

这意味着AI技术价值在更大众范围的验证,同时也让两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更加尖锐:1、无感人脸采集是否侵犯公民权益?2、厂家怎么可以随意获取终端客户平台的人脸信息?

针对第一个问题,2019年4月的“人脸识别第一案”已经开始聚焦。由于杭州野生动物园强制要求激活人脸识别系统,否则将无法正常入园,引得当事人郭兵将其告上法庭。

2020年11月20日,这一案件宣判。责令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但该动物园的人脸识别系统并未改变。对此,当事人郭兵表示将继续上诉,许多人对这一案件的审理结果并不满意。

技术走的太快,法律审判难免引起争议。不过,针对人脸信息采集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正在火速推进。

2021年“315晚会”后,国家网信办指出,加紧制定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我们查找2020年10月2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发现,第二节二十九条就强调,只有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

315“偷脸”事件追踪:摄像头遮挡品牌接着用!美妆、奶茶店通通沦陷

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除了《民法典》,2020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明确提出:

法律普及是一个过程,无疑当下还有很多企业、公民、地方机关对于生物识别信息安全的意识并不充分,但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后,他们都表示乐观,表示“快了”、“行业标准和法律规定会很快出来”、“近期应该会有更加详细的政策出台吧”。

针对第二个更具体的问题——厂家怎么可以随意获取终端客户平台的人脸信息?大家本质上担心的其实,是企业刷脸系统安全技术过不过关,一是厂家非法挪用用户人脸信息数据非法兜售获利,二是人脸系统被黑客攻破,信息被用以违法犯罪,侵犯人财产生命安全。

其实,在技术层面国内信息安全行业已有解法。此前国内知名网络安全公司慧盾安全研发相关负责人告诉,人脸识别可以从技术层面加强安全保护,做到“应用、安全并重”。

简单来说,从云管端的逻辑来说,如果人脸比对数据在闸机、小区入口等终端,就需要围绕分散的防护点把数据保护起来,使业主、使用单位等各方即使将数据导出也没法使用。如果人脸比对数据放在云端,则比较方便做数据的集中保护,但数据的流动性更大,更易受到内外黑客入侵攻击和合法人员非法使用。

当下,企业主动加固安全措施的意愿并不强,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相信随着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快速完善,厂家在产品中持续集成数据脱敏、数据加密、可信计算等隐私保护技术和应用,市场也会回到快速发展的正轨。

结语:人工智能进入小本生意,

自2020年起“戴头盔看房”的事件就引起一波隐私焦虑,而本次315之后,我们调查发现AI已经从房地产、汽车等高消费行业,走进日用、美妆、茶饮等小成本行业。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市场监管人员的排查也面临挑战。因为排查的目标并不是查明有没有用摄像头,而是在看不到的后台查明是否使用数据分析系统,这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当下,AI、大数据技术已经在商业中显现出实际的商业价值,但当技术走在前面时,隐私权益和信息安全的问题变得更亟待解决。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仅靠冲在前面的厂家和企业当事人解决,而是需要政策、企业、行业组织等进行合力,从而在技术价值和信息安全之间获得平衡。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