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智能化背景下机器人和人的“替代”关系,指出智能机器人推动了生产力各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的发展,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提高,人获得了更多发展智力资本和休闲的机会,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不会威胁到人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解放劳动力,但必须构建多主体联动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树立全新的人机发展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避免人的发展向片面化以及单向度方向发展。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人的发展;劳动者权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刊发于《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3期。
一、引言
2016年4月2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共同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万众创新、“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这有助于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我国机器人研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和市场经济需求的推动下,机器人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占全球销量的1/4。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继续扩大市场规模。同年,《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制造装备的高智能化和制造过程的全自动化。智能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核心代表,其发展趋势由简单的零件控制逐渐发展到智能化,引发了新一轮制造改革。
21世纪,智能机器人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工具,它能够突破劳动者的生理极限,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能化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智能机器人的运用愈加广泛。工业机器人能够提升生产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各类成本。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力的作用日渐突出,其较高的精准度、较快的工作速度、超长的工作时间、较低的运转成本等特性受到生产企业的高度欢迎,引发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智能制造市场,导致机器排挤工人现象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的“技能性失业”逐渐增多,高“失业率”将成为机器人主导生产过程下的新常态。机器人能否创造价值?机器人是否威胁到普通劳动者的权益?是否威胁到人的主体性地位?智能化背景下,分析“机器排挤工人”所带来的现实问题,深入探讨“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有关机器人的技术研究
机器人技术研究主要指在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内开展的对人的活动进行功能模拟的科学研究,该层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高科技领域。在不同人的视野中“机器人”有不同的定义,机械和电子研究领域内的机器人指的是: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人工智能控制下,无需人的现场干预,能自动完成某项任务的机械设备①。技术领域内的机器人研究可分为两大部分:对人的思想模拟和对人的身体的仿造。总体来看,在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的机器人研究都是建立在机械还原论的基础上的,即把人这一有机体展现出来的种种功能通过数学和无机材料加以还原和重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机器人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机器人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概率也不断增大。
(二)机器人影响的研究
机器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方面,即技术反思范畴内的研究,其主要指对机器人科技研究、研究成果、技术应用等方面所进行的理论性思考,结合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对机器人本质的研究、机器人观念的形成的研究、机器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等。
阿西莫夫曾经提出“机器人三原则”:机器人不可以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指挥;机器人也可以保护自己,但前提条件是不违反伤害人类与听从指挥等。以上三条原则已成为机器人学科研究的主要准则。
马丁·福特在其著作《机器人的崛起:科技对未来职位消失的威胁》(Rise of the Robots: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一书中指出,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劳动者工资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机器人逐渐取代人们的很多工作,掌握高科技的一般都是社会上的少数有钱人,他们掌握了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财富,最终导致社会总体消费力持续下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在生产中,机器人和人必然要形成一种“替代关系”,即功能上的类同决定了机器人可以替代劳动者从事一些具体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了用机器代替劳动者的改革,机器人的发展很可能会造成“人脑失去价值”。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了机器因素和资本主义生产间的关系,其中涉及生产过程中工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机器排挤工人”的著名论断,认为大量工人由于机器的运用而丧失了生活资料。⑤人们生产机器人是为了使用机器,用机器代替劳动者,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工人捣毁机器”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工人砸毁机器的原因在于,工人的劳动被更廉价高效的机器所代替,威胁到了工人阶层的生存,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向自己的“竞争者”机器发起了战争。人们发明了机器,将劳动者从繁重辛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工人们的生存却受到威胁,究其原因,是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导致工人们失业。
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造成它的极权性质的主要是技术。技术的进步使发达工业社会可以在富裕的生活水平上,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不再去追求自由,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正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发达工业社会虽然是一个不自由的社会,但毕竟是一个舒服的不自由社会;虽是一个更有效地控制着人的极权主义社会,但毕竟是一个使人安然自得的极权主义社会。⑥
从当前的相关文献来看,对智能机器人的探讨与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层面。对于机器人技术反思层面,更深层的阐述与研究并不多,尤其是研究智能机器人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的成果不多。人与机器人的关系问题应该作为机器人技术反思层面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这对推进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