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易智家2019-09-27 17:56:12 热度:

70年华丽蝶变,余姚全力打造智能经济示范区

LX A i 中 国 网 Q

从传统农业小县到现代经济强市,70年来,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举办地余姚市实现从封闭生产到开放发展的转变、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的转变,智能制造不断带动余姚经济整体向前推进。宁波日报9月26日特别报道《余姚向着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奋勇前进》,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余姚城市建设持续升级的故事娓娓道来。

1949年5月23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65师、66师进驻城区,余姚宣告解放。从此,这座宁绍平原上的千年古城信心满怀、蹄疾步稳。

巍巍四明,滔滔姚江,见证余姚70年波澜壮阔、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余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余姚城区新貌(徐渭明 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余姚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7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余姚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地区生产总值只有不到3500万元。在党的领导下,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多业并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一路走来,余姚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实现了从封闭生产到开放发展的转变、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的转变,一个传统农业小县成了现代经济强市——第十八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县中,余姚排名第12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余姚城市建设持续升级的70年。余姚中心城区从原先不足4平方公里发展到建成区面积50.54平方公里,现代化高层住宅和商务楼宇鳞次栉比。全国最大农村水改项目——余姚姚西北供水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提升了城市品质。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交通枢纽的建成通车,使得余姚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间“2小时交通圈”。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余姚百姓不断向幸福靠近的70年。去年,余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50元,是1987年的4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2元,是1987年的40倍。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66辆、拥有人均住房面积53.4平方米。余姚城乡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62家。

“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至今,余姚已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7年还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全省首批、宁波市首个荣膺此项殊荣的县(市、区)。

不忘初心践使命,砥砺前行再出发。眼下,余姚全市上下正努力将初心与使命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向着打造“经济活力强、品质环境优、人民幸福水平高”的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目标,奋勇前进。

70年华丽蝶变

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余姚的农业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转变,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广泛运用于农业,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型农业持续发展。到去年年底,余姚先后建成万亩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粮食功能区10.5万亩、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33个,培育形成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家庭农场300余家。

优良生态宜居宜业

余姚获得了“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等10个特色名品之乡称号,涌现出“瀑布仙茗”“备得福”等品牌产品,被授予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等称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余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截至去年,余姚工业增加值达到595.21亿元,工业法人企业近14000家,个体户近25000家,其中规上企业达到1188家,营业收入上亿元企业286家;拥有1个与国际合作的生态园——中意宁波生态园,2个省级工业开发区,3个省级特色小镇,1个市级特色小镇,10余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功能区,上市企业9家。余姚还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单位,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全省首批“工业强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余姚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04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4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去年年底,第三产业增加值发展到418.57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4.4%(1949年以来),其中撤县设市(1985年)以来年均增长28.3%。余姚专业市场众多,交易活跃,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市场强市”,多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余姚在坚持“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同时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自主性持续增强。目前,余姚已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良性格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未来红利

智能经济浪潮澎湃赋能地方产业

余姚是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强市、幸福之城,也是智能产业发展热地。

近年来,余姚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的大势,聚焦打造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的智能经济示范区不动摇,大力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整合10亿元产业政策资金、百亿元产业基金主攻机器人等五大产业,引入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引育“国千”专家76位、“省千”专家34位。中国机器人峰会会址永久落户余姚,中意宁波生态园、浙江“千人计划”产业园和智能光电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等重大平台建设提速快进,去年智能经济五大主攻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展出的5G机器人

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宁波市委人才办、宁波市科协、余姚市人民政府主办,余姚市委人才办、余姚市科协、控制网&《自动化博览》承办的2019国家智能制造论坛开幕式上周在余姚举行。各方智能领域的专家精英云集姚城,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智能助力余姚绿色发展”为主题,分享智能制造新成效、交流智能制造新技术、探讨智能制造新趋势。

“这必将对我市加快打造一流智能经济示范区,推动智能化更好地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产生积极影响、重要作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运用各位院士专家的宝贵经验、创新智慧,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借力中国自动化学会、知名大学、研究所和央企、国企等的优势资源,抢抓机遇、拉高标杆、强势发力,全力以赴把余姚建设成为智能制造新高地。”余姚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日前,位于余姚的浙江智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台自主研发的群组网络控制器完成组装,它是建设智能工厂的核心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及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智昌”朝着“全球领先的群智机器人智能工厂提供商”迈出坚实的脚步,去年该公司实现销售额3.1亿元,今年有望超过5亿元。

余姚以“智能制造”把脉现有产业,智能制造的“化学反应”持续发酵,深层次推动余姚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去年以来,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专项400多个,开工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车间)10个。智能制造正在带动余姚经济整体向前推进。

近年来,余姚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借力“机器人+”,余姚智能化生产的红利持续释放。全市基本形成了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和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照明灯具等传统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4.5%、58.6%和67%,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千年文脉浸润

幸福文明之城人人共建共享

国庆将近,连日来,余姚各地纷纷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近日,余姚在全民健身中心举办“祖国颂”大型主题歌会。除激情澎湃的表演“刷屏”外,活动结束后,井然的退场秩序、整洁干净的场地引来市民点赞,“余姚万人活动,垃圾不落地”迅速刷爆微信朋友圈。

这场由千余名演职人员参与、近万名观众观看的主题歌会历时2个多小时。演出结束,观众在有序退场的同时,不少人用随身携带的垃圾袋,将矿泉水瓶、废弃物料分类收好,扔进相应垃圾桶;可重复利用的小红旗、荧光棒等物品则由领队回收。人员退场后,现场地面见不到一片垃圾的踪影。“没有想到,大家随身携带垃圾袋成为这场歌会的一抹亮色!”余姚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不管是观众还是演职人员都自觉带走垃圾,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理念,说明这些年市民素质确实有了很大提升,无愧余姚“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

与此同时,近日在梨洲街道文体中心,梨洲街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胡胜祥前去检查场地。“像今天这么干净的场地还是头一回。”胡胜祥告诉笔者,街道每年都会举行这样的大型文艺活动,以往活动结束后,地面上或多或少有一些垃圾,但是今天特别干净。“而且,来观看演出的市民都有序地停放车辆,看来大家的素质都在提升。”低塘街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暨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大隐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第十一届“隐溪河畔”文化节开幕式晚会……连日来,余姚各地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活动结束后,“零垃圾”已成常态。如今,“垃圾不落地”已成为余姚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中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

志愿服务,是余姚人践行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余姚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广大志愿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组织迅猛发展,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群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目前,余姚在宁波WE志愿服务平台注册人数已达367317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694个,成为姚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明崇德是一座城市最闪亮的温暖底色。早在7年前,余姚就在全国率先试点并逐步推广“道德银行”,让道德与信贷联姻、和礼遇挂钩,累计为2.88万余名群众提供低息信用贷款,授信贷款超24亿元,推行315项礼遇。

作为全省首批、宁波市首个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的县(市、区),余姚的文明源远流长。近年来,余姚一直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融入城市发展目标,挖掘提炼文化内涵,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使之转化为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打造“名城名都”样板区。

上月,余姚“阳明故里”品牌发布会暨“阳明古镇”项目启动仪式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不久的将来,在以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龙泉山、山后新村地块等为主的区域内,将呈现一座厚重的历史文化重镇。阳明文化是余姚厚重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当前,余姚正举全市之力,让阳明文化浸润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王阳明心学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优秀文化凝聚人心

余姚修缮保护了王阳明故居等文化遗迹,从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阳明文化日”系列活动,并于2017年升格为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活动。今年4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通过了“阳明故里”和“阳明故居”商标的申请,为余姚推动阳明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今年1月,姚剧历史剧《王阳明》晋京展演,把阳明文化从阳明故里带到了首都北京。同时,余姚广播剧《呦呦青蒿》成为宁波唯一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姚剧《浪漫村庄》等两部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歌曲《我心光明》等四部作品获得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这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启迪思想、涵养着余姚这座城市的品质。

摘编:宁波日报 记者 黄程 余姚市委报道组 谢敏军 (节选)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余姚市委宣传部提供


LX A i 中 国 网 Q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