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2017-09-19 02:30:00 热度:

仿生智能应用成为康复医疗新亮点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把脚放平,这个对于健康人来说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佩戴固定假肢的截肢患者来说却有很大的难度。如今,随着人机交互、仿生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辅具正给残障人士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并呈现出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上,融入众多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辅助步行车、智能假肢、康复机器人等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体验。在人工智能辅助器具展区,不少乘坐轮椅的参观者在一款智能假肢前排起了长队。这款名为“风行者”的智能动力小腿假肢,是由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启宁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的。

仿生智能应用成为康复医疗新亮点

王启宁(左)正在向中国轮椅篮球队队员代佳梦介绍智能动力小腿假肢“风行者”

据王启宁介绍,与普通的固定机械假肢不同,“风行者”整机结构包含传感器、计算机芯片和机电装置,传感器可以精准采集穿戴者的肌电信号,并快速作出响应,通过芯片计算结果实时判断穿戴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推测使用者的动作意图,从而代替人脑和生物神经向助残肢体下达动作指令。在穿戴者行走的关键阶段,还能提供主动力矩,成功实现对多种地形的主动适应。

“过去佩戴固定假肢,上下坡、上下楼梯很不方便,而智能小腿假肢用电机驱动,代替腿部肌肉实现主动弯曲伸展,我感觉它真正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谈起现场佩戴的体验,徐女士感到十分惊喜。

在国外,仿生智能技术是康复机器人研究的热点,智能假肢已广泛应用到康复治疗领域,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滞后。

王启宁告诉记者,人工智能运用于康复医疗领域需要解决两大关键技术,即运动仿生和控制仿生。前者是使智能假肢具有自然肢体的运动能力,具有的辅助性能比普通假肢更接近于真实肢体;后者是使智能假肢系统的动作能随心所欲,具有对人体运动意图的识别能力,并能主动适应外部条件变化。

为了解决这些核心技术难题,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和北京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智能辅具研究中心,王启宁还担任了北京工道风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辅助器具产业的科技水平,是最能体现科技服务残疾人事业的工作之一,也是我国残疾人辅助器具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主任李晞说。

有报告显示,随着我国下肢截肢患者的增多,未来5年广义康复机器人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7%。但长期以来,由于技术上受制于人,智能假肢的市场一直被“奥索”等国外品牌所垄断,一台智能假肢的价格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让对此有需求的消费者很难承受,同时也制约了市场空间的扩大。

在此次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上,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脱颖而出,吸引了大批医院、康复机构、养老机构的专业观众现场洽谈。据悉,本次博览会采购意向金额预计超过2亿元。北京工道风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智能动力小腿假肢产品在展会上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几家外地医院前来洽谈,并初步达成了的采购意向。

王启宁表示,让更多的仿生智能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仿生智能产品的推广,提高人们对智能假肢等产品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仍需继续加强原始技术的创新,使国产品牌的智能辅具更加轻量化、低价化,从而更好地帮助藏障人士改善生活质量。

AI中国网 https://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