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澳门风云》中的傻强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机器人管家平时斟茶、按摩、洗衣、做饭,危急时刻可以喷火、变形,甚至还能挡子弹、全息立体投影。
但在现实应用中,机器人都能像傻强那样为人类服务吗?怎样才能避免出现电影《终结者》《机械公敌》中机器人“反攻”人类的场景?12月13日,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高峰论坛给出答案:检测认证让机器人更高效、更安全。
1 今后中国机器人 将统一“佩戴”CR标志
重庆日报记者在第二届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高峰论坛上了解到,我国已建立实施机器人检测认证制度,今后中国机器人将统一“佩戴”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志。
论坛现场,参会企业展示其精准灵活的智能手臂。记者 罗斌 摄
机器人如何进行认证?
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副巡视员徐秋媛表示,机器人认证体系类似四层“金字塔”结构:顶层是产品认证、下面一层是产品类别认证、再下面是通用认证、最底层是基础认证。
产品认证是对机器人的具体功能进行认证,如仓储机器人、巡查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产品类别认证是对机器人的种类进行认证,如工业机器人整机安全+EMC(电磁兼容性)+性能等级要求,服务机器人整机安全+EMC+性能+环境适应性+功能安全要求等;以上两级认证规则正在制订,将于近期发布。
通用认证是对机器人通用安全进行认证,目前已发布《工业机器人整机安全和EMC认证实施规则》《家用/商用服务机器人安全与EMC认证实施规则》等。
而最为广泛的基础认证还在研究规划中,该认证将对机器人伦理道德进行要求。
如何要求?徐秋媛表示,机器人具备人类、机器、社会三大属性,人类属性是指机器人通过模仿人的行为来执行任务,服务人类,具备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特征;机器属性是指机器人由一系列机械电子部件构成,并结合相应的软件来实现其功能;社会属性是指机器人、人构成的群组内角色、分工、协作应遵从相应的规范、法律法规等,机器人的伦理道德将从这三大属性进行综合考虑研究。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