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沙特阿拉伯给一名“女性”AI机器人授予公民身份。
如果说,有哪一部电影能够准确地体现中外观众迥然相异的审美趣味,刚刚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也许是最好的例证。这部在海外备受热捧的电影,在国内却遭受如潮恶评。事实上,《银翼杀手2049》在中外遭遇冰火两重天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后技术时代问题: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会有意识吗?有一天,我们是否会被迫给机器人“人权”?
银翼杀手:一个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故事
在来中国之前,《银翼杀手2049》曾经在欧美引发观影狂潮,但来到中国,该电影却遭遇滑铁卢,上映5日票房仅5000万人民币,许多购票平台都给了低分。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银翼杀手2049》并非一部单独的电影,而是1982年版《银翼杀手》的续作。想当年,电影最初在美国上映时也曾恶评如潮,但在此后四分之一世纪中,《银翼杀手》的声誉却逐渐变好,接着扶摇直上,成为科幻影片中地位极高的经典。在2004年英国《卫报》组织60位科学家评选的“历史上的十大优秀科幻影片”中,它竟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很显然,该系列是一个需要观众去慢慢品味和接受的“苦咖啡”,想让中国观众一下子接纳,不现实。
其次,《银翼杀手》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部严肃科幻作品,用科幻的框架去讨论严肃的哲学、社会学问题,这事大多数人还没做好准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银翼杀手》系列的故事内核及其所传达的精神,恐怕很难为中国公众所接受——为了防止剧透,本文只简要地讲讲1982年版《银翼杀手》的故事梗概,你大体就能知道这系列的故事是什么画风了:
1982年《银翼杀手》的故事,发生在2019年的洛杉矶城,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人”(人工智能)的技术,但为防止他们失去控制,规定其只有四年寿命,四年一到即自动报废。所以复制人虽然素质极高,却没有人权,是人类事实上的奴隶。为摆脱奴役,复制人中开始出现逃亡者,主角戴卡则是捕捉这些“逃奴”的“银翼杀手”。但在追捕过程中,他却爱上了一位女复制人,并对复制人是否同样具有人性开始了思考……
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个故事为何在中国吃不开——《银翼杀手》中人类与复制人的矛盾形势,显然是从美国尖锐的黑白冲突中获得了灵感,在历史上,白人种族主义者也曾认为黑人不是人。而这样的历史记忆,中国人没有,所以对此不会感冒。
但在这个神似黑白冲突的矛盾背后,《银翼杀手》真正引起科幻界、甚至哲学界注意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机器人有意识吗?或者说,意识到底是什么?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