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重提向机器人征税的话题后,立刻在全球引发激烈的讨论。尽管各界对向机器人征税的态度尚未统一,但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如果配备了人工智能(AI)等的高功能机器人在工厂和企业普及后,必然会导致很多人失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也赞成向机器人征税,他说,“如果将来自机器人的税收用于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将有助于缓解他们心理上的痛楚。”
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AI)发展的各种预测。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未来学家雷克兹·威尔曾经预言,到2020年我们将成功通过逆向工程制造出人脑,到2030年末计算机智能将赶上人类,到2045年人工智能会掌管全球科技的发展,至此之后摩尔定律被打破,科技将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模式。
让机器看懂世界,让万物拥有感知,是科技创新最精彩、最具有魅力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对人类本身来说,也是最具有挑战的一部分。当机器独具慧眼,当万物拥有感知,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人工智能起点正在逼近,产业生态构成正在进行,每个企业如何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而不是被机器淘汰呢?向机器人征税的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近日,笔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他们一起审视和剖析即将到来的AI新时代,共同看见未来。
从30年前日本开始讨论机器人的应用利弊,到2016年欧盟开始提议征收机器人税被否决,所有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都在憧憬人工智能,但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是因为,我们正在见证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坏则是,很多人、企业并没有准备好如何接受这一切。
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凡在“让机器看懂世界看见未来AI高峰论坛”上谈到,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同在。“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尚未形成完整的生态,所有的人工智能的公司都要从算法开始,把它做到设备上,再去找应用的场景,从头做到尾,从端做到端。可是我们想一想,成熟的产业都不是这样的,比如说西服,做西服的做时装的不用去管布料、纽扣、拉链,因为产业生态已经形成。”
尽管这两年人工智能如火如荼,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次高潮,但不可否认,目前我们并未进入产业的成熟期。
陆凡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在没有生态形成的情况下,所有的人工智能公司都非常辛苦,因为他要从头做到尾。但这也给了后来者以机遇,因为你只要能切入其中某一个环节,都将成功搭乘人工智能这趟班车,为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提供了舞台。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数据+算法+芯片重塑世界的时代,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到来必将势不可挡。IBM中国研究院院长、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沈晓卫在访谈中表示,对于因人工智能的负面作用而忧心忡忡,我们更应该重新认识人工智能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人工智能(AI)更多的是一个增强智能,它是一个工具,我们把这样的工具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场景中,医疗、教育、环境、零售、金融、制造等,用人工智能、人机同行、与人合作来构建一些新的解决方案,用它来解决今天人或者机器所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沈晓卫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商业化的成功,只有商业化才能将人工智能带来的实惠反哺社会。
以医疗为例,今天我们的医疗诊断所基于的临床数据包括电子病例数据、医疗影像数据,只占据全部能够影响医疗或者影响最终治疗方案的10%左右,剩下的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基因数据、DNA数据、大健康数据,而这些在前人工智能时代是不会考量的,但这同样是庞大的数据,以今天中国每年70亿人次的就诊数来看,如果这些数据能得到应用,将是巨大的医疗财富。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