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医疗机器人企业正在抢滩中国市场,部分国内企业也已经开展医疗机器人研发布局,全球规模有望达114亿美元。但实际上,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仍然处于“婴儿”阶段。业内专家认为,应集中优势科研资源攻关,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
需要复杂的多学科尖端技术,能够给民生、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革……医疗机器人这一高门槛、高价值领域被业内称为“医疗器械领域的航天工程”。
记者获悉,医疗机器人前景广阔,已覆盖手术、康复、护理、教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手术机器人占比最高。目前,国外医疗机器人企业正在抢滩中国市场,部分国内企业也已经开展医疗机器人研发布局。
业内专家认为,在医疗机器人这一新兴行业,目前中、美、欧都处于“婴儿期”,政府可加大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中国健康产业弯道超车。
全球规模有望达114亿美元
医疗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种类较多,根据其用途不同,可分为临床医疗用机器人(包括外科手术机器人和诊断与治疗机器人)、医用教学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移送病人机器人、运送药品机器人等。有调查发现,手术机器人和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等方面的康复机器人是潜力较大的市场。
据BCG波士顿咨询测算,截至2016年1月,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每年营收达到74.7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能稳定在15.4%,至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规模有望达到114亿美元。其中,手术机器人占60%左右市场份额。
报告称,目前北美市场为最大市场,而由于亚洲国家政府医疗投入加大、医疗系统重组和人们对微创手术意识加强,未来市场重心将逐渐往亚洲转移。
在手术机器人中,腹腔镜机器人是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的一种,临床应用主要在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等领域。2001年由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Intuitive Surgical)自行设计、生产及销售的达芬奇(DaVinci)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是腹腔镜机器人的代表,也是目前少数能商品化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应用范围最为广泛。
外资抢滩中国市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黄健使用手术机器人做过大量膀胱手术。他说,达芬奇机器人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6年10月28日,大陆完成手术35273例,其中泌尿外科手术超过2/5。
上海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美中互利医疗有限公司是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中国的经销伙伴。
上海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说,尽管现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一共才配置了69台机器,在全球占的比例仅2%,但中国配置的大部分机器的使用率、执行手术台数都领先世界。2015年在中国大陆有效使用的达芬奇机器人不到40台,但总的手术量相当于日本200台机器执行手术量的总和。仅在2016年11月这一个月中,中国大陆地区共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2017例,手术台数世界领先。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在加速抢滩中国。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2016年12月宣布与上海复星医药合作,首次在中国设立研发和制造中心,期待长期扎根中国市场。
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ary Guthart说:“中国市场对于手术机器人的兴趣和需求是非常大的,中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使用效率在全球是最高的。目前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购入机器的整个审批流程较慢。”
黄健介绍,从目前临床使用反馈情况来看,达芬奇机器人也存在一定缺点。例如,临床医生普遍反馈长时间使用带来视觉疲劳感。此外,它只是一个机械臂,没有触觉,不能分辨是正常的组织还是肿瘤。最重要的是手术者和患者、助手是分离的,这种远程操控手术在军用、航天领域运用更好,平时做手术,万一操作断网,反而是一种风险。
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内医院引入手术机器人心态复杂,一些医院更看重其“光环效应”。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