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5-04-09 07:59:56 热度: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导读:3 月 28 日,《投中网》专访了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朱啸虎的一个观点非常犀利:「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确实我们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我们都在退出这些项目。」然而事实上,今年以来机器人行业却是一片欣欣向荣:马斯克说人形机器人未来会有 100 亿台,现在已经开始生产;2025 央 ......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3 月 28 日,《投中网》专访了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朱啸虎的一个观点非常犀利:「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确实我们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我们都在退出这些项目。」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然而事实上,今年以来机器人行业却是一片欣欣向荣:马斯克说人形机器人未来会有 100 亿台,现在已经开始生产;2025 央视春晚,宇树科技 H1 组队跳了一支舞,立刻火出圈;特别是刚刚过去的 2025 年第一季度,国内至少 16 家机器人企业完成融资,融资规模已经超过 30 亿元。

实际上,朱啸虎所说「商业路径不清」自有道理,「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此后几天,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在朋友圈公开反对朱啸虎的观点,「将在未来用事实回应他的质疑,用成绩狠狠地给他一耳刮。」

在过去 20 年的时间里,业内不乏有谁会买大屏且容易碎的智能手机、谁会买充电麻烦续航太低的电动汽车、谁会买过于沉重的 VR 眼镜这样的讨论。事实上某些产品的商业化路径的确不明朗,但科技创新给人们带来颠覆的印象却是实实在在的。

如今,我们已经走到了大模型 + 机器人的十字路口,机器人行业的热度已经证明,这个新兴行业正在快速崛起。

季度融资超 30 亿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国内机器人行业的 16 家公司完成了融资,其中 3 家公司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两轮融资。排除未披露融资金额的公司后,今年一季度机器人行业的总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了 30 亿元。而去年同期,仅有 6 家企业完成融资,融资规模超过 10 亿元。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可以看到,今年一季度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融资热潮。

具体来看,今年一季度获得融资的 16 家公司中,有 13 家都成立于 2022 - 2024 年。从投资方的角度看,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机器人行业。

今年 1 月 22 日和 3 月 21 日,刚刚成立不久的维他动力分别完成种子轮和种子 + 轮融资,累计融资 2 亿元。维他动力两轮融资的投资方中,BV 百度风投都是跟投方。BV 百度风投正是百度集团发起的独立风险投资机构。

2 月 20 日,星海图宣布完成 A 轮近 3 亿元融资,蚂蚁集团领投,BV 百度风投跟投。3 月 24 日,智元机器人完成 B 轮融资,腾讯领投,这也是腾讯首次在具身智能领域出手。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这也就意味着,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三大中国互联网巨头皆已入局机器人行业。

今年机器人行业融资的另一个现象是,来自智能驾驶行业的初创团队,能够获得大额融资。刚刚成立不久的维他动力、它石智航都是如此。其中,它石智航更是创下了机器人行业天使轮融资纪录,达到 1.2 亿美元(约 8.72 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今年以来机器人行业融资的最高纪录。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它石智航之所以能够获得巨额天使轮融资,与其强大的创始团队有很深的联系。

它石智航 CEO 陈亦伦博士曾任华为自动驾驶 CTO,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 首席科学家丁文超博士,曾从 0 到 1 主导华为智驾端到端决策网络,打造复旦大学首个人形机器人。首席架构师陈同庆曾任华为 ADS 智能导航部部长,空间感知首席技术专家。董事长李震宇曾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牵头打造了阿波罗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

它石智航的创始团队,基本都来自国内最顶尖的两家智能驾驶公司。

维他动力的创始团队同样来自智能驾驶行业。

其中,创始人兼 CEO 余轶南博士曾任地平线副总裁,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他曾领导地平线征程系列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发和落地,从 0 开始实现数百万级规模的前装量产。联合创始人兼工程负责人宋巍曾任地平线软件平台总架构师,负责地平线五代征程系列芯片的智驾产品设计及落地。联合创始人兼产品负责人赵哲伦曾任理想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先后负责理想 ONE、理想 L 系列的智能驾驶产品的生命周期定义与交付。

今年第一季度机器人行业融资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大额融资明显增多。

去年同期,仅有成立于 2015 年的宇树科技融资额度非常高,达到近 10 亿元人民币。而在今年,它石智航完成 1.2 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傅利叶完成 8 亿元 E 轮融资,千寻智能完成 5.28 亿元 Pre-A 轮融资,逐际动力近半年完成 5 亿元 A 轮系列融资,星海图完成近 3 亿元 A 轮融资,数额相对去年同期明显更高。

互联网巨头下场,智能驾驶行业大牛加入,大额融资明显增多,这就是今年一季度机器人行业融资的三大现象。

超万台人形机器人即将生产下线人形机器人真的没有应用场景吗?目前来看,大多机器人公司的产品仅具备「表演」能力,在效率、智能等方面,远弱于人类。但是随着机器人能力提升,今年机器人行业的多家企业就会开启规模生产,同时一定程度代替人类的重复工作。

根据我们的统计,国内与海外的机器人公司今年将生产超过 1 万台人形机器人。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其中,马斯克的 Optimus 机器人占有最高比例。今年 3 月 21 日,马斯克宣布,要在今年生产 5,000 台 Optimus,同时也已准备 1 万 - 1.2 万台机器人组件,目标 2026 年年产 5 万台。

马斯克还夸下海口,未来 Optimus 人形机器人的年产扩增至「1,000 万或者 1 亿台」。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同时,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 Figure AI 也建立了自家的机器人工厂,名为 BotQ。这家工厂的第一条产线年产可达 12,000 台。未来四年,Figure 供应链可轻松扩展至年产 10 万台机器人或 300 万个执行器的规模。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此外,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 Agility Robotics 在去年宣布其全球首家人形机器人工厂「RoboFab」正式投产。该工厂已开设第一条生产线,首年生产能力已达数百台,预计未来几年将实现年产能 1 万台的目标。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在欧洲地区,挪威人形机器人公司 1X Technologies 最新机器人 NEO Gamma 于 2 月发布,称将于今年第二季度限量预售。机器人 NEO Gamma 主要聚焦于家庭场景,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向用户家庭部署数百至数千台 NEOGamma。芬兰人形机器人公司 Clone Robotics 推出的 Protoclone V1 双足肌肉骨骼机器人已开放订购,首批 279 台。

在国内市场,机器人公司的量产计划则相对保守,共有 9 家企业公布了量产计划,其中产量最多的是智元机器人,今年预期量产 3,000 至 5,000 台。实际上,今年 1 月智元机器人已经宣布,1,000 台机器人已经下线,其中包括 731 台双足人形机器人,269 台轮式通用机器人。

季度融资超 30 亿,人形机器人到底是机会主义,还是技术未来?

另外,智元机器人投资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数字华夏也曾宣布,2025 年公司规划了 1,000 台左右的量产目标。去年,该公司已交付了几十台产品。众擎机器人也计划 2025 年产销 1,000 台。

国内机器人企业加速进化、松延动力、零次方、魔法原子、乐聚机器人、傅利叶等也分别宣布,今年将有数百台的生产计划。

除此之外,众多机器人厂商尚未明确表示量产数额。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称 2025 年公司将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规模的突破性增长,但具体数额未表态。今年 2 月,小米机器人 CyberOne 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阶段。众擎机器人、优必选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暂未披露量产计划。

写在最后不难看出,2025 年第一季度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融资非常强势。与此同时,这一行业依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大多机器人公司的产品仅具备的「表演」能力,还无法实现投资人所预想的商业化目标。

这或许是朱啸虎毫不留情向机器人行业泼冷水的原因。

实际上,金沙江创投曾投资了星海图、松延动力等机器人公司。2024 年 5 月,金沙江创投向星海图提出股权投资退出的诉求,2024 年 9 月金沙江创投完成股权投资退出。

与此同时,今年特斯拉公布年产 5,000 台机器人计划之后,股价曾在单日内上涨超 10%,止住了今年以来股价一路下跌的趋势。

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赛道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还在寻找落地场景,也正探索逐步量产。今年春节,宇树科技的双足人形机器人 H1 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之后立刻爆红。这样看来,当前人形机器人虽然没有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但也带来了泼天的流量热度。

机器人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类,想要帮助人们创造更大价值,甚至进入人们的生活,实际上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当前应用场景的不明确同样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如今,机器人距离走进人类生活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人形机器人赛道长坡厚雪,无时无刻不在探索方向并持续突破技术边界。如果机器人行业没有关注度,没有吸引到资金的投入,国内众多初创公司的发展也将变得更加艰难。

作者:James编辑:大吉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