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2-09-20 12:54:59 热度:

经常痛经是怎么回事,痛经有什么危害

LX A i 中 国 网 Q
作为女性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是不舒服的,月经来临证明一个女性的第二性特征已经发育完全了,有些女孩子在月经期间会痛经。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痛经喝什么药可以缓解疼痛,如何缓解月经的疼痛。阎师傅yd220323一起来看看吧!

宫寒这个词,基本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管你是八岁,十八,还是八十,你可能都从别人口中听到过这个词,它们可能来自于你身边的朋友,美容院里面的美容师,甚至来自于某些医生。

宫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与体质有关

临床上造成“宫寒”的原因很多,它一方面与体质有关,例如那些平日里就怕冷,手脚容易发凉的朋友,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就易出现“宫寒”。

很多女性天生体质较寒:四肢容易冰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喜欢喝热饮,很少口渴,冬天怕冷,夏天耐热。这就是寒地宫现象。

寒性体质大多由后天因素造成,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过劳或易怒损伤身体阳气……这些是让身体偏寒的常见问题。

2.与生活习惯有关

另一方面,生活习惯也会造成“宫寒”。有些女性朋友特别爱吃冷饮,或者为贪图凉快,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或者是为了漂亮,在冬天也着装单薄,这些习惯都易因寒冷邪气侵袭而导致“宫寒”。

3.与遗传有关

另外,还有一部分遗传因素,也许你的父母体质偏寒,或者是你出生时,他们年龄比较大,身体阳气逐渐减少,这会直接导致在你的基因上写入寒性体质密码。即使和别人处在相同的条件下,你更容易出现宫寒的症状,所以一定要保持臀部的循环很重要。

宫寒主要症状有哪些呢?

1、痛经:小腹疼痛,气血不足无法滋养子宫,伴随脸色差,冒冷汗,怕冷,乏力,手脚冰凉等症状

2、经量少:姨妈巾只用几片,有的甚至用护垫就可以了,量少,颜色暗红或发黑,甚至还有血块,说明子宫缺血少气,已经没法维持正常的月经来潮了

3、月经推后:月经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天才来一次,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说明身体的血少了,没有多余的血液给子宫,自然周期就会推迟

4、量大、提前、经期长:月经总是提前,经期相对较长,流起来止不住!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经常容易感冒发烧,脸色差,这是气太虚,固摄一住血液导致的

5、经血发黑,有血块:气血不足,没法推动血液运行,血液活不起来停留久了,新鲜的血液就会变质发黑,甚至变得血块

6、月经忽前忽后:月经不定期的来,有时候周期或短于21天,有时候就长于35天,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不孕不育,甚至怀上孩子可能会流产

7、停经、闭经:一般女性闭经的年龄是50到55岁,当气血严重匮乏,子宫没有血液就难以维持每月一次的月经来潮,甚至不到40就闭经了,这不仅让衰老加速,更会提前步入更年期,脾气暴躁

如何调理宫寒?

1、日常运动

运动肯定是少不了的。中医说,“动则生阳”,特别是寒性体质者更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质。

快走是个不错的简单的运动方法,可以快速使脚底生热,然后热流串连全身。如果是再卵石路上行走,就更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2、饮食调理

除了三餐正常有营养有规律外,经期要注意避寒保暖,喝些红糖水可以活气血,暖宫;另外日常也可适当增加一些食补,比如核桃花生、桂圆红枣,冬天吃点羊肉煲等,具有温肾助阳、填精养血之用,让先天的不足由后天的高能量来补足。

3、中医理疗

古人把太阳视为天之阳,把艾视为地之阳,可见艾草是秉阳气而生的。而宫寒的状态,在自然界看来,相当于天空中没有了太阳。所以暖宫药包,正是对付女性宫寒的好物!

将暖宫药包置于腹部热敷,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宣痹止痛之功效,可以说是宫寒的天敌哦。

暖宫药包,每天一次,每次20-30分钟的热敷,对阳气不足,身体虚弱怕冷等症状比较有效,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

金翅堂暖宫养生包,主要原料采用的是怀姜(博爱姜、清化姜),在古代属贡品。快速缓解女性因宫冷、痛经引起的疼痛症状。摆脱痛经的烦恼添加中医师傅徽信yd220323。


https://www.fuzhush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865|yd220323
https://www.host199.com/thread-283574-1-1.html|yd220323
http://www.i7658.net/thread-153382-1-1.html|yd220323
http://www.nmgmak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3234|yd220323
https://www.thch813.com/thread-174718-1-1.html|yd220323
LX A i 中 国 网 Q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