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5-10-09 16:22:57 热度:

网络安全警示:Z世代在钓鱼攻击受骗群体中居首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在AI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剧、网络安全漏洞激增的背景下,最安全通行密钥的创造者及硬件身份验证安全密钥的领先提供商Yubico (NASDAQ STOCKHOLM: YUBICO)发布了其年度全球身份验证现状调查的结果,此次发布恰逢10月网络安全意识月。

该调查由Yubico委托Talker Research开展,收集了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瑞典、英国和美国等9个国家1.8万名在职成年人的见解,探讨了个人在工作场所和个人生活中的网络安全习惯,还分析了薄弱安全实践的危害,并评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日益增长的担忧及其对组织和个人安全的影响。

Yubico首席品牌倡导者Ronnie Manning表示:“我们的调查揭示了一种脱节现象。个人对自身在线账户的安全感到自满,而组织似乎迟迟未能采用最佳安全实践。钓鱼攻击仍是黑客最容易得手的方式之一,这并不奇怪。事实上,44%的受访者表示去年曾与钓鱼信息互动。为缩小差距,强大的抗钓鱼身份验证、教育和行动必须齐头并进。”

调查显示,人们对安全的认知与实际网络安全习惯之间的脱节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密码使用和多因素认证(MFA)方面。与此同时,对AI驱动的威胁的担忧急剧上升,而对安全密钥和通行密钥等基于硬件的身份验证方法的信任正在稳步增加,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

全球主要发现包括:

  • 44%的参与者承认去年曾与钓鱼信息互动,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指标,表明人们仍然容易受到社会工程攻击。

    • Z世代是最易受钓鱼攻击的群体,62%的人报告去年曾参与(即点击链接、打开附件等)钓鱼骗局,远高于其他年龄组。

  • 70%的人认为由于AI的使用,钓鱼企图变得更成功,78%的人认为它们变得更复杂。

  • 事实上,当展示一封钓鱼邮件时,54%的人要么认为这是由人撰写的真实邮件,要么不确定。

  • 有趣的是,年龄似乎对认知没有影响,各代人在正确识别钓鱼企图的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Z世代为45%,千禧一代为47%,X世代和婴儿潮一代均为46%),这凸显了在AI时代,没有群体能豁免于加强网络警惕的必要性。

  • 只有48%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在所有应用和服务中使用MFA,40%的人报告称从未接受过雇主的网络安全培训。

  • 尽管对用户名和密码的信心低下(只有26%的人认为它们最安全),但它们仍是最常见的身份验证方法:56%的人将其用于工作账户,60%的人将其用于个人账户。

  • 社交媒体账户(47%)

  • 银行服务(41%)

  • 手机运营商(34%)

  • 29%的受访者仍未为个人电子邮件账户设置MFA,尽管这些账户被用于登录最重要的在线资产,包括:

与Yubico去年的2024年全球身份验证现状调查相比,2025年版调查揭示了关键市场中用户行为和认知的显著年度变化。

  • 在法国,最显著的发展之一是个人账户多因素认证(MFA)的采用率急剧上升。

    • 使用率从2024年的29%跃升至2025年的71%,激增42个百分点。

    • 这表明法国用户的个人网络安全实践有了重大改善,对更安全登录方法的接受度不断提高。

  • AI已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领域,对其可能危及个人和企业账户安全的担忧显著增加。

  • 日本:2024年有31%的人表示担忧,而2025年这一比例为74%(增加了43个百分点)。

  • 瑞典:2024年有37%的人表示担忧,而2025年这一比例为68%(增加了31个百分点)。

  • 英国:2024年有61%的人表示担忧,而2025年这一比例为81%(增加了20个百分点)。

  • 美国:2024年有61%的人表示担忧,而2025年这一比例为77%(增加了16个百分点)。

  • 在英国,37%的受访者现在认为这些工具是最安全的身份验证方法,高于2024年的17%,增加了20个百分点。

  • 美国反映了类似的增长,34%的人认为硬件安全密钥/通行密钥是最安全的选择,高于去年的18%(增加了16个百分点)。

  • 与此同时,对高级身份验证方法的信心正在增长,尤其是硬件安全密钥和设备绑定密钥的使用。

Manning表示:“随着网络威胁变得更加复杂,好消息是调查显示,更强、更安全的身份验证方法,如设备绑定密钥(如YubiKey上的密钥)正在全球兴起。个人和组织都有能力通过立即采用这些抗钓鱼解决方案来保护自己。现代MFA显然不再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在快速变化的数字环境中保持安全的必要条件。”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