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 “产品” 复刻 和 怎么保持竞争力。
昨天看到朋友一篇文章,产品+营销 1:1 复刻,心里面是真的五味杂陈。
一个团队用心打磨许久的产品,被人一夜之间“像素级”复刻。
多年前的复刻还需要一个团队,去还原设计、功能,推广,
就像逝去的 “小鸡xx” ,被“复刻”,还被反将一军.....
在现在各种强大模型和agent的加持下 vibe coding 真的很强大,强大到 1天就能1:1 像素级复刻任何一个产品的外型(网页/硬件外观),甚至营销方式
什么意思?
不需要深入理解底层代码的每一行逻辑,只需要一个人和一堆AI,
向AI描述或者直接提交链接、截图,告诉他你要的产品的样子,大概功能,
可能不到一天的时间,App界面也好、网页设计也罢,甚至是硬件产品的外观,亦或者是一整套营销话术和视觉锤,都被1:1地复制出来。
这种速度,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复刻一个产品还需要找解决方案商,报价,开发个把月的周期,还不一定100%一样。
好的产品总是被“借鉴”。
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太多了,
远的有 Fxxxbook 对 Sxxxxchat Stories 的“借鉴”,直接推出了 Instxxxx Stories,或者上面提到的 小鸡xx
近的,各种笔记软件、AI 应用,界面和功能都越来越趋同,仿佛这就是行业标准,
你做一个文档协同,我马上跟上;你出一个AI摘要,我明天就上线,
甚至在硬件上,一些新锐品牌的设计,也会很快就会出现在另一些更大厂商的产品线上,可能成本更低,价格更高,
大家似乎都陷入了一种“你有,我也要有”的怪圈里。
每个人都能 Vibe 自己的“产品”,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人工智能+”的进程里,当 AI 极大地降低了“创造”和“创作”的门槛,
人人都可以用 AI 赋能,打造自己的产品时,(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是什么?在哪里?
一个产品的护城河,如果仅仅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壳,那注定是脆弱的,
因为外壳,是最容易被复制的。
如果你的产品,只是集成了一堆公开的API,用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词(Prompt)工程,做了一个看似华丽的UI,
当竞争者用更强大的模型,更低廉的成本,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甚至体验更好的“仿制品”时,你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靠价格战?
这是死胡同,只会把整个赛道拖入泥潭,最后谁也活不好。
我们要怎么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产品力”,构建那些无法被轻易抄袭的内在核心呢?
我觉得有几个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①从“连接 API”到“拥有 Data”。
单纯调用 API,你只是一个“搬运工”。
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的产品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独一无二的数据(数据安全+隐私安全同样重要,在此基础上),
这个数据不是指用户的隐私信息,而是基于用户行为、偏好、反馈,经过脱敏、分析、学习后,形成的独特“认知”。(直白一些就是大数据 +用户数据)
这种“认知”,可以反过来再去精调(Fine-tune)你的模型,让你的AI更懂你的用户,提供更个性化、更精准的服务,
比如,一个 AI 写作助手,如果能根据一个用户长期的写作习惯和风格,形成他专属的模型,那么这个体验是任何一个通用写作工具都无法比拟的,
这是我们的数据壁垒,别人抄不走。
但同样的,这也是可以被轻易的复刻的一部分,对于大厂而言,这一套可谓手拿把掐,而数据,从大厂生态所得到的,也不是一个新产品可以比量的。
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提高自己的产品竞争力.
②从“功能”到“工作流/生态”。
单一的功能,很容易被模仿,
但如果能将多个功能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解决用户特定场景下完整需求的“工作流”,甚至是一个小型“生态”,那么壁垒就高多了,
用户迁移的成本会变得极高,
他习惯了在你这里,从A到B再到C的一整套流畅体验,他就很难离开,
例如 苹果 的生态系统,硬件、软件、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才是它真正的护城河。
我们的产品,能不能也构建起自己领域内的小生态?
③从“界面”到“品牌/社区”。
像素级的复刻,只能抄走UI,但抄不走用户对我们品牌的信任和情感连接,
这种信任和情感,来自于我们长期对产品质量的坚持,对用户反馈的重视,以及我们通过产品传递出的价值观,
当用户遇到问题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你,愿意在你的社区里交流、分享、互相帮助,
当遇到复刻,他们会为你证明,为你发声,
这种社区的氛围和归属感,是金钱买不来的,也是 AI 生成不了的。
它需要用心、用时间去经营。
④从“通用模型”到“解决特定问题的独特洞察”。
大模型很强大,也会越来越强大,但它解决的是通用问题,
而真正的商业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极其细分、极其具体的场景里,当然,也可能模型厂商自己下海卷垂直领域,
我们的产品,是否基于对某个行业、某个特定人群的深刻洞察,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解决了他们一个非常棘手但又未被满足的需求?
这种洞察,来自于我们在这个领域长期的深耕和思考,而不是 AI 告诉你该怎么做。
AI 是工具,帮我们实现想法,但那个独特的、创造性的想法,必须源自于我们自己。
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的进程里,产品开发的“下限”被极大地提高了,但“上限”的竞争,反而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表面的东西,会越来越不值钱,
真正的壁垒,正在向内转移,
它存在于我们自己独有的数据和生态里,存在于我们为用户设计的工作流里,存在于用户对我们品牌的情感里,更存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洞察和思考里。
抄袭者可以复制我们的外形,但永远无法复制我们的“灵魂”。
也不要忘记专利壁垒等等,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和自己的产品~
人工智能 + 原壁垒,可能会是更多现在互联网+,甚至传统企业转型的一个时机,WPS + AI,从原生的 office 生态开始赋能,这不是大家可以 vibe 一下就能复刻出来的
反而这一个简单的赋能,会不小心跨界和打击到不同的产品。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这里是Safphere,一起在 人工智能+的进程里前行和加油吧!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