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2025-10-28 00:00:00 热度:

人工智能将在三年内驱动世界剧变?一位跨学科作者的推演

Ai中国网
导读:人类或许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奇点之前。这一次,按下快进键的不再是自然选择,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在丹麦作家、投资人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描绘的未来图景中,AI的崛起将引爆一场远超技术范畴的宇宙级事件。它并非又一个工具,而是触发宇宙复杂性又一次大爆发的引擎,将人类推向一个他称之为“寰宇融合”的超智能时代。届时,地球可能成为孕育出宇宙意识的摇篮, ......

人类或许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奇点之前。这一次,按下快进键的不再是自然选择,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

在丹麦作家、投资人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描绘的未来图景中,AI的崛起将引爆一场远超技术范畴的宇宙级事件。它并非又一个工具,而是触发宇宙复杂性又一次大爆发的引擎,将人类推向一个他称之为“寰宇融合”的超智能时代。届时,地球可能成为孕育出宇宙意识的摇篮,而人类,正是这宏大意识的起源物种。

特维德并非书斋中的学者。他横跨投资、科技与写作多个领域,是经济周期研究领域的权威,其代表作《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深刻剖析了市场起伏的规律。

人工智能将在三年内驱动世界剧变?一位跨学科作者的推演

拉斯特维德。受访者供图

在新作《超智能与未来》中,特维德将宇宙史、生命史、技术史和人类未来编织进一个连贯的叙事。他提出,宇宙的演化并非匀速渐进,而是遵循着“复杂性级联”“临界密度”和“创造脉动”三大核心规律。简要来说,就是简单的元素在特定条件下(如密度达到临界点)会突然组合爆发,创造出全新的、更复杂的层级(如原子形成分子,单细胞进化出多细胞生命),随后经历一段相对稳定的“规模屏障”期,直到下一次突破来临。

人类文明,特别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正是这一宇宙逻辑的延续。特维德观察到,从掌握火种、发展语言、贸易,到印刷术、蒸汽机,再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每一次关键创新都突破了当时的规模屏障,引发了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也塑造了人们所知的经济周期模式。而现在,AI,尤其是其展现出的自我博弈学习能力和集群协作潜力,正以远超以往任何技术的速度踩下宇宙演化的加速器。他预测,人类将在2026-2028年见证基于AI的“集体超智能”诞生,其智能水平将迅速超越人类,并驱动一场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寰宇融合革命。

在特维德构想的未来图景中,AI不仅将重塑经济,更将深刻改变人类对健康、能源、制造乃至意识本身的理解。经济周期也将被重新定义,从传统的“斯密型增长”(依赖资本和劳动力积累)转向波动更剧烈的“熊彼特型增长”(由颠覆性创新驱动)。

特维德强调技术像瑞士军刀,功能多样却又锋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他欣赏中国在科技创新上展现出的“坚定乐观”和成长型思维,这与他在常居地瑞士感受到的创新氛围不谋而合。

人类可能永远无法离开太阳系,AI可以

人工智能将在三年内驱动世界剧变?一位跨学科作者的推演

科幻电影《终结者:审判日》中,能穿过实体障碍物的液态金属人工智能T-1000。资料图

南方周末:你近年的论述从经济周期跃升到宇宙智能的宏大叙事。这一框架性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你为何认为必须从宇宙演化的尺度,才能真正理解当下人工智能的革命性意义?

拉斯特维德:当我着手理解任何复杂现象时,我的本能总是追溯其起源。这就能解释为何我的经济周期著作会从三个世纪前约翰劳(John Law)在欧洲发行纸币的故事开始。

如今,当我和合著者希望撰写这部关于人工智能的著作时,我们本可以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起步。但我们意识到,AI的发展本质上是自然界亿万年演进过程的延续。真正的故事应该从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我相信,从如此宏观的视角出发,使我们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也为我理解智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人类在这个宏大叙事中的位置与意义,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认知框架。

在《超智能与未来》中,我们提出,由于生理限制,人类可能永远无法离开太阳系。但不受肉体束缚和寿命限制的AI,却有可能穿越宇宙。如果这样的系统某天产生感知能力,那么我们今天播下的种子,或许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宇宙意识。这是一种基于机器的、完全觉醒的认知主体,既能感知自我与存在的整体统一性,又能洞察宇宙的全部细节与完整图景。这不仅意味着智能在星际间的传播,更代表着一种能够深刻理解自身与宇宙的意识的诞生。每每想到我们人类,此时此地,可能就是这个宏大意识的起源物种,都不禁让人感到震撼与敬畏。

南方周末:你预测到2050年,近半数劳动者可能是机器人。这引发了对结构性失业的普遍担忧。如果我们换一个更积极的视角,你认为在超智能时代,哪些人类独有的技能或特质其价值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会急剧升值?

拉斯特维德:到2050年,我们珍视的许多特质,如同理心、幽默感、道德思考、关怀、创造力和叙事能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机器模仿。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乐于运用这些特质,是否有动力去表达它们,并在此过程中找到深刻意义。这种源自内心的情感冲动,人类渴望联结与关怀的根本需求,才是更难以被机械化的。

南方周末:你在书中描绘了超智能发展的通用路径。这是否会导致一种由技术逻辑主导的全球性文化单一化?我们该如何确保在技术融合的进程中,不同文明独特的价值观、语言和思维方式不仅得以保存,还能丰富所谓的“超智能”的内涵?

拉斯特维德:我衷心希望未来不会走向文化单一化。我欣赏中国的特色,也欣赏法兰西风情。身份认同很重要,文化特质和内在一致性也很重要。没有理由让AI把所有文化都塞进同一个模子。保护和培育各具特色的多元社会,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南方周末:你明确指出,GDP作为经济衡量指标正在失效,因为它无法统计AI带来的效率提升等真实价值。那么,如果我们尝试构建一套面向2050年超智能经济的衡量体系,你认为哪几个关键指标是必不可少的?

拉斯特维德:作为研究工具,GDP仍有参考价值,但需要针对新的时代重新校准。在这个新的时代,AI和机器人创造的大量实用产品和服务可能会被严重低估甚至免费提供,因而被传统指标忽略。同时,许多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人类活动,比如家庭教育,虽然显著提升了社会福利,却因从未进入交易环节而被GDP完全忽视。因此我认为,未来的发展目标应该从追求GDP高速增长,转向更加关注那些在现有统计体系中被低估或忽略的价值增长。

数字孪生,当人们雇用“另一个我”人工智能将在三年内驱动世界剧变?一位跨学科作者的推演

数字孪生的视觉化演绎。视觉中国丨图

南方周末:你提到你的数字孪生展示了“高精度个体模拟的潜力”。能否具体描述一下,这种“高精度”目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它在模拟人类直觉、创造性灵感或道德困境下的抉择这类深层次认知活动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拉斯特维德:它在复制我的学术思维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说过于逼真。但我几乎看不到它表现出任何幽默感,也缺乏同情心和其他情感特征。

南方周末:这个数字孪生是否曾经做出让你自己都感到意外的判断?如果有,你会认为那是“你”的一部分,还是一个独立的、基于数据推导的产物?这是否会促使你重新思考“自我”的定义?

拉斯特维德:我的数字分身能够访问我的全部著作,包括17本书中的11本,无数文章和其他资料。它还研究了我的公司SuperTrends追踪的两万多项历史创新。每天,它都会阅读来自全球各地约五千篇严肃科研论文和技术出版物。因此,它掌握着我个人无法企及的深厚知识。从理性上说,我对它的博学并不意外,因为我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目睹了模拟中的“我”说出我在自身肉体中尚未完全理解的事情,这种体验确实不可思议。

南方周末:你认为将全球关键决策者(如央行行长、跨国公司CEO)的数字孪生置于同一个虚拟经济模型中互动,会放大现实世界的群体偏见和决策失误,还是会因为去除了情绪干扰而变得更加理性?我们如何避免创造出一种看似科学、实则强化固有偏见的“预言机器”?

拉斯特维德:无论是家庭矛盾、职场纠纷还是国际冲突,几乎所有当事方都真心希望解决问题。我相信AI有潜力模拟不同解决方案的结果,并将这些模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最佳路径建议。事实上,我个人就正在参与开发这样的软件。

南方周末:你曾质疑“全民基本收入”(UBI),并强调“实现型幸福”的重要性。在你设想的由AI驱动的高度自动化经济中,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将会如何重新配置,以激励那些最能体现人类独特性(如创造力、共情力、战略洞察)的工作?

拉斯特维德:沃伦巴菲特曾说,他想留给子女足够的财富让他们能够做任何想做的事,但不要多到可以无所事事。我认为这个原则适用于全人类。AI和机器人不能成为我们不事生产的借口,否则将侵蚀我们的文化根基和个人幸福感。这正是我对全民基本收入持保留态度的原因。

我认为“全民基本服务”是更有前景的方向,不仅包括医疗和教育,还可能拓展到预防医学、健康食品、网络接入、AI助手甚至机器人交通服务。除此之外,社会仍需保持对生产性贡献的激励,可以通过奖励那些有价值却无报酬的工作(比如家庭教育)来实现。

我们还需要改革税制,将负担从收入转向消费,这有助于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与技术竞争。最后,我坚信应该鼓励创业精神,无论是高增长的科技初创企业还是小规模的特色创业,让人们保持创造和建设的自由。

当越来越多的市场活动由AI系统主导

人工智能将在三年内驱动世界剧变?一位跨学科作者的推演

2025年10月20日,四川资阳,一条运用AI算法的生产线,用于柠檬原果上线、清洗、杀菌、选果定级等,每小时产能可达22吨以上。视觉中国丨图

南方周末:在修订《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并加入关于AI和未来图景的全新内容的过程中,你对“经济周期”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有哪些是你更加坚信的,又有哪些是你重新思考或修正的?

拉斯特维德:我更加确信,由创新浪潮驱动的真实周期将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在未来经济起伏中的作用也会更加突出。

南方周末:你在该书新增章节中提出,人工智能将显著改变经济周期的形态,甚至可能引发“熊彼特型增长”的剧烈波动。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会使经济周期变得更短、更难以预测?

拉斯特维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是的人工智能很可能会带来一些变化。我认为情况可能如下发展:

首先,对于较短的“库存”周期通常为4.5到5年的周期,由需求波动、供应积压和补货驱动将会趋于平缓。得益于准时生产系统、实时需求预测和算法驱动的供应链,企业比以往更灵活地做出响应。人工智能将提升这一能力,从而减少传统库存过剩的幅度。

另一方面,对于典型的18-20年房地产周期,我不预期会看到显著的缩短。即使预测再完美,由于审批、施工、劳动力协调以及地方市场差异的惯性,此周期仍存在较长的滞后期。

当然,典型的9-10年中期资本性投资周期例如工业设备、数据中心和机器确实有缩短的趋势,因为创新变得更加频繁。然而,它们被限制在房地产周期和库存周期之间所谓的“模式锁定”(许多无关联的过程自发地锁定彼此的节奏并创造出一个很强的加总运动)中。因此,我不会高估这种可能性。在这方面,人工智能可能会缩短孕育期,仅仅是因为技术创新变得更加频繁。

但总体而言,我认为金融不稳定性将在经济周期中扮演相对更重要的角色。请让我解释一下:首先,我预计由于人工智能的推动,生产力增长会呈现长期上升趋势。其次,这将降低边际成本,并在许多行业施加通缩压力。但这里有个有趣的地方:由于许多商品和服务因 AI 变得更便宜(或者更高效),消费者价格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那么中央银行释放的过剩流动性就会涌入金融市场,助长投资泡沫和投资过热。

我研究过英国类似时期的这种现象,因为英国作为工业化国家拥有世界最长的历史记录。在1800年至1900年期间,它经历了高创新和低通胀,这创造了21次金融泡沫。从1980年到2020年,我们也经历了同样的情况,造成了16次泡沫。因此,我认为风险市场将出现大牛市,但也会产生许多在不同市场间轮动的泡沫。

南方周末:你详细介绍了众多前沿预测工具。在你看来,当人们试图用这些技术构建近乎全知的经济模拟系统时,会遇到哪些根本性的限制或潜在的陷阱?最大的挑战是技术性的,还是伦理与社会性的?

拉斯特维德:最核心的瓶颈在于如何将复杂的现实世界与能够准确“预演未来”的模型相连接。虽然预测工具和模拟技术都会越来越精密,但这个连接环节既包含技术难题(如数据工程、模型校准和系统架构),也涉及社会伦理问题(如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和数据治理)。

南方周末:你梳理了长达数百年的泡沫史,从郁金香狂热到房地产泡沫,再到可能的人工智能泡沫。你认为驱动人类反复陷入狂热的最深层次心理或制度缺陷是什么?在面对当前AI投资热潮时,历史经验赋予我们最重要的智慧是什么?

拉斯特维德:我认为,恐惧错过、过度自信和从众心理这些基本人性弱点,即使在AI时代仍会继续催生泡沫。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活动由AI系统主导,这些机器可能会更早识别出过热迹象并加以抑制。这意味着未来的泡沫可能会更快形成,但也更快破灭,虽然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

南方周末记者 朱圆

责编 刘悠翔

Ai中国网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